2024-07-30 17:52:29207次行业资讯
1、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靠前。这种靠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点子越小,质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上述这个小小的聚音点的亮----暗控制体现的,这种技术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唱者广大音量时,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在减弱音量时,更不能失去“质感”,哪怕唱气声时,仍不失去“质感”,电声再高明,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色”来。
3、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 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也是同样性质。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同时可以具有三个内容: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这是一种意识,(因为声音实际上总是通过嘴巴出来的)始终应以声带为“起点”;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过来,腭弓一绷紧舌根立即下压,造成声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种是指“声音靠在气上”(传统唱法有此要求,欧美流行唱法同样有此特点)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国歌坛借鉴。
5、声音必需充分唱出来的另一体现是吐字。尽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时说话自然的基础上,但毕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别。应该说歌唱吐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就如同演话剧时念台词的吐字比平时说话要夸张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发声时要求舌头左右横向拉紧,这一强调的目的是让声音更靠前,更清晰,舌头好象一直处于英语中“get”、“let”、“like”那个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没有像中国民族唱法中“喷口”、“咬口”,那样讲究。也不象西洋传统发声那样,要求腔体打开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终要口腔后部尽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时绝不能有意识去张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软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张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响声音靠前即可。(猫咪叫时的嘴巴形状,形象地说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曾有过这样的情况:某女歌手平时歌唱时声音很轻,可演出时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时音量很大,在台上演出音量却很小。为什么呢?原来前者音量虽小却有“质”,而且声音很靠前;后者音量大却不集中,造成质感模糊。又因“靠后”----口腔后面大于前面;声音虽大但出不来,等于不大。那么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后”的意识呢?回答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俗唱法无论是意识还是都应是靠前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允许采取临时“靠后”的权宜之计。这是指某些歌唱者在歌唱时下巴习惯性向前凸出,以至于造成声道阻塞,为了矫正下巴的位置,允许声音暂时“靠后”,其目的是促使下巴退后。如果这样做确能有助于矫正下巴外凸的毛病,但当错误一旦得以纠正之后,仍需按通俗唱法的“靠前”要求来歌唱。保加利亚声乐教师勃伦巴诺夫曾断言:歌唱的秘密是“靠前、再靠前”。为什么要如此强调靠前?在西洋传统声乐界,曾有过“靠前”----“靠后”的长期争论。原因是“共鸣”这个内容,常常容易让人造成错觉----让自己的耳朵听到振动,这种本能的习惯意识会让唱者不自觉地让自己把声音安放在口腔后部----距离耳鼓膜较近的地方,造成了自以为声音很响但人家听起来并不响。在通俗唱法中同样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歌唱者忽视了唱者自我感觉和听者实际感觉是两回事这个客观现实。在高音上的自我感觉,甚至和实际完全相反。如果一个歌唱者不能建立走这么一个概念----随时不忘用自我的耳朵去聆听自己的声音----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声音在听众耳朵中的实际的话,是唱不好歌的。有些歌唱者自我感觉特好,实际却完全相反。有些歌手唱得很好,却老是自卑地认为自己唱得不好,要样,这个问题在下文《唱法的误区》中还要谈到。“唱出来”就是“靠前”的本意,但传统声乐的靠前和通俗唱法的靠前在声音上是截然不同的,通俗唱法就是要西洋传统唱法中的“白声”,甚至可以说要求越“白”越好。
6、气感:气感不只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对抗来建立支持是一种手段,这并不是说在歌唱时两肋能保持张开的姿势就算有了气息支持的情况一样,“气感”正是对这种方法后鉴定。以教堂的钟为例:如果这个钟没有挂起来就敲击它,声音短促而难听;挂起之后再去调皮击它,声音会产生回荡的余音,传送十里之遥。气感能使歌声始终带有回荡的“余音”,听觉明显不一样,唱者的自我感觉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声”。
以上几点是通俗唱法实践应用中必需注意的具体要求,尽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层次的,这些要求却是一致的。但对不同层次的歌手的具体要求标准可以有所区别。如果我们按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这十六字为准绳,对高层次的要求:十六字全部到位;对中层次是部分到位;对低层次的可不讲究到位。这是指技巧要求。有些歌星乐感达不到,而技巧却是的,仍能达到之列。
作为乐感的歌手,纵然技巧不足,也无损于他们成为歌手的可能,因为乐感在通俗唱法中毕竟是首要的。正因为如此,乐感不足的人的出路只有通过技巧去弥补了,而技巧制造出来的力度对比、色彩对比以及高音的爆发力等技巧,即使不能达到“动心”的,至少可以达到“动听”的。不可否认有这样的事实:有些乐感较差的人,通过“制造”却“激发”出了真的乐感,这叫弄假成真。毕竟乐感的人是少数,渴望“制造乐感”的人是多数。基本功是培养“能力”的,“能力”则是技巧的基础,学好基本功无疑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代价,但也一定会有收获。任何唱法模式,当经验上升为理论时,都会发现它们有着自己的发音“套路”,在声乐专业术语上也叫“状态”。西洋传统唱法为建立这个“状态”需要化费很长时间和精力。较终仍未必都侧“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到头来颗粒无收的也不在少数。通俗唱法的基本功相对要比起西洋传统唱法要简单,就如同芭蕾舞和现代舞的情况相似:芭蕾舞非要用足尖支撑,现代舞却不需要,但在腰和腿方面都需要有“功”。芭蕾用“足尖”的特定要求与西洋传统唱法要求在“喉头沉底”的基础上歌唱,同样是难度很大,训练的“耗时”自然也长。通俗唱法则无此要求。如果的抽掉了这项特殊要求就认为通俗唱法不需要基本功,结论未免轻率了。
任何唱法模式,只要有技巧要求就必要基本功,只是按不同的美学来建立自己的不同“状态”罢了。
1 吸气:吸气的方式很简单,先要找到放松的吸气状态,如何是放松?我建议你体会一下睡觉时候的吸气。你会发现,这个时候肚子一起一伏的对吧?这个时候的吸气其实相对比我们日常的状态就会更有深度了。
解析:那么是否越深越好呢?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过度追求气息的深度造成的是身体的僵硬,反而起到反作用,初学大可不必一味的追求深深深。这里也要提到,人的气能吸到哪里?丹田么?丹田是什么器官?其实,丹田是一个人的力量意识点,并不是一个可以储存气息的器官,所以我们的气息较终还是到了肺里面。这个时候,有人会说了,为什么气到肺里面了,肚子会一动一动的?其实,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横膈膜,封面的图展示了横膈膜是在肺以下。当你一吸气,肺部膨胀自然会把横膈膜压下去,所以肚子就鼓起来了。
呼气(用气): 演唱其实是呼的艺术,怎么呼,如何呼才是重点。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刚才躺下吸气后肚子膨胀了对吧?这个时候我们要保持住肚子的膨胀状态来唱歌。注意这里的保持不要完全僵硬,(注:僵硬可能也会引起声带用力)只要保持形态即可,因为我们的气息是要在流动的前提下来保持,后续我们还需要练习流动,当然,先保持住,这样我们的唱歌控气就实现了。每一句去完成这样的循环,慢慢做,才能习惯的,你会发现唱歌中嗓子疼破音高音都会有所改善。
解析:我自己的教学中常用气压增减来形容气息,但是气息的步减速,何为减速?很简单,就是减少气息的流速。我们常见的漏气过度,高音音量过大,破音多,声音虚都和气息流量的过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演唱的步就是流速的变化。当然,减速并不是目的,减速后需要形成稳定的气压体系,这样才能完成唱歌气息较基础的支撑。支撑之后,还要进入加速模块,加强推动力和压力控制。总之,气息的步骤是说起来很复杂,做起来相对简单的。
步,控制气息的流量,其实每个人都会控制流量,比如说,我让你随便吹一口气,然后再让你小一点吹一口,你不用想,直接就做到了对么?我们首先要吸气放松自然,气息到横膈膜然后保持住(前面说的基础内容),继续做一个小一点的吹气,10-20秒内都可以,尽量稳定一些。 应用:当我们可以维持10-20秒后,尝试放松吸气,保持横膈然后用同样小一些的气量进行演唱,你会发现原本不好唱的部分变得简单了一些。这只是一个开端。
第二步,气带声方法,当你做完了步,你至少可以用小气量吹10-20秒的气了,这个时候我们该加入声带了。如何加入声带呢?我们继续放松吸气,保持横膈,然后小气量吹气,吹气两秒后,我们开始用小音量发一个WU。 应用:WU必须是慢慢由虚变实的,或者说小音量慢慢变成中等音量的,声带不能突然用力,要慢慢发出声音,越慢越好。吹气与WU之间不能断掉,你会得到一个气息推动声带产生的声音。一开始这个声音的音量不会很大,慢慢做快后,就不要先露出气息了,可以尝试快速直接的找到气息与声带匹配对抗的状态,维持这个声音,这个状态来进行演唱,你会发现自己的演唱松弛多了。
流行乐来源于黑人音乐,是普通大众经常演唱的音乐形式。
在流行唱法的演唱中,由于对麦克风的依赖度高,所以在演唱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活性,声音位置变化更多,音色上的形态也会更多,但与此同时声音的稳定性也要比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弱一些。
另外,由于流行唱法更多的是麦克风的艺术,所以相对对共鸣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更多的倾向在语气的表达上,节奏的变化上,是更贴近于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音色上不需要那么纯净,反倒是有气感或是有颗粒感的音色更容易入麦,也更容易表达情绪。
此外由于流行歌曲更适合平时民众演唱,所以整体看来流行音乐的时长也较短,旋律上也相对简单,咬字上也更加口语化,希望能给人带来亲近感,唇齿音更重。另外在站姿上更随意,更放松,身体可以根据节拍运动,唱到一些高音时,也可以弯腰辅助发力。
民族,美声,通俗唱法之间的区别就和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其实在三种演唱方式的演变过程中有很多交合的点。比如在美声唱法中,很大程度上和中文咬字并不是很搭,这个时候就要借鉴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技术。而在流行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展史里,美声唱法都是具有标志性的因素。
通俗唱法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强调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时有意借助电声的音响制造气氛,所以很注意话筒的使用方法和电声。
通俗唱法以青年为中心,可以说是:写青年,唱青年。青年唱,青年听。
气声唱法
通俗唱法中呼吸运用的另一特点是“气声唱法”的运用,这不仅丰富了通俗唱法的表现力,也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
在这种声音中,因带有明显的气流声,而使声音色彩略显暗淡、虚婉,甚至带有一些哑声。这种声音更显自然亲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呼吸是根本
“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
演唱训练
一、气息训练
将身体与精神放松一些,气息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满,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势及口、鼻吸气的动作,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常态时,外界气压大于身体内压力,在完成正确的吸气息动作后,肺部即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这样在演唱时吸气迅速,在话筒前无任何杂音。
要点:
1.两肩摆在自己较自然的状态
2.胸腔打开
3.两肋及后腰自然
4.小腹及臀部注意协调性
5.“横隔膜”(处于腰部“水平线”的平滑肌)注意收放的节奏
6.发音时要平稳、轻柔
练习
上述状态准备好后,以四拍为一小节,心里数|一二三四在数四的同时,将空气瞬间吸如(空气吸入不能过满),在下一小节的拍发“s”音(国际音标的“轻辅音”,声带不振动),在发音的过程中,身体灵活自如、意识积极,肌肉不僵硬,富有弹性、神经不紧张,不松懈。
发音时:呼吸的相关肌体组织上、下挤压肺部,当挤压到极限时,左右前后继续全方位向内挤压肺部。向上的气流要细而稳、集中而有力。练习曲的每个乐句,气息和声音都不能间断,时间保持越长越好。肺部的空气始终保持在肺的下二分之一处。
二、声带训练
发“s”的状态不变,舌尖稍向后移,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Z”,发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已练习过的气息方法。
演唱训练
一、气息训练
将身体与精神放松一些,气息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满,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势及口、鼻吸气的动作,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常态时,外界气压大于身体内压力,在完成正确的吸气息动作后,肺部即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这样在演唱时吸气迅速,在话筒前无任何杂音。
要点:
1.两肩摆在自己较自然的状态
2.胸腔打开
3.两肋及后腰自然
4.小腹及臀部注意协调性
5.“横隔膜”(处于腰部“水平线”的平滑肌)注意收放的节奏
6.发音时要平稳、轻柔
练习
上述状态准备好后,以四拍为一小节,心里数|一二三四在数四的同时,将空气瞬间吸如(空气吸入不能过满),在下一小节的拍发“s”音(国际音标的“轻辅音”,声带不振动),在发音的过程中,身体灵活自如、意识积极,肌肉不僵硬,富有弹性、神经不紧张,不松懈。
发音时:呼吸的相关肌体组织上、下挤压肺部,当挤压到极限时,左右前后继续全方位向内挤压肺部。向上的气流要细而稳、集中而有力。练习曲的每个乐句,气息和声音都不能间断,时间保持越长越好。肺部的空气始终保持在肺的下二分之一处。
二、声带训练
发“s”的状态不变,舌尖稍向后移,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Z”(介于“zi”与“ri”之间的音),发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已练习过的气息方法。
声音应该以小腹为根源,想象声音透过后脊梁,到脑后,到口腔后根,整个声音应是竖立的,靠后的。请找一找这样的感觉:你大口咬一口苹果,露出上牙齿,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时,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声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这就是美声发声的一个共鸣点。接下来把气息下沉,小腹膨胀,稍在小腹用力一顶,在刚才的位置发声,男声喉结压下,女声多注重声音在脑后靠上的位置,你会发现声音比以前要大多了。
经常靠墙练习有助于发声,因为靠墙可以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找到感觉,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先从“米~妈”的练习开始,逐步升高,有助于练习高音气息;再从高往低练习,这样反复,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感觉的。
美声讲究“通透”,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竖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还讲究的是“共鸣”,声音通过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鸣后,会很圆润、饱满。要体会共鸣,你可以这样做:闭上嘴巴,发出“嗯”的音,稍带点深情的感觉,“嗯”的长一点,会感觉头和胸前在震动,如果气息好,这种共鸣会给你的声音添色不少。仔细听听一些高大的美国人讲话,就会知道什么叫胸腔共鸣了(外国人的胸腔结构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我还要提到的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长、不换气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后面红耳赤、只喘粗气。肺活量要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保持。还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弥补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现象。
首先就要练气息,好的发声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声音通过嗓门的流量,比如【天亮了】歌曲唱到“……我看到爸爸妈妈这么走远……”这一句时,气息不稳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爸爸“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来,一下就把本来肺活量不足的气放跑了,如果后面有不换气的长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气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时话筒也不会出现一些扑声。
我建议大家练声的时候嘴前放一盏蜡烛,尽量练声时保持蜡烛不摇晃吧!这样你的气就会保持在你的体内长一些时间。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气坚持得久还是憋住不出气保持得久呢?当然这还需要歌手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心脏跳动加快,你的气息就更稳不住了。
这里我只能讲这么多,这些是要靠感悟的。不过我要提醒的是,练声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础,千万不要用练声的方法直白的演绎流行歌,那样就过于做作,就会像阎维文唱“一无所有”。
关于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观点是只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尝不可,但这些都是美声中禁止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唱美声而练美声,我们是为了唱好通俗才练美声,就像武术要练马步一样,你见过打架的时候蹲着马步打的吗?
有朋友说这样的表述很难理解,要我说说流行歌手里谁的气息很通透,就照着感觉去学更容易领悟,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个人认为,女歌手你们就多听一下“张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气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满文军”的吧,他可是真正靠气息在唱歌的,另外,张学友的气息很好,但对于教学,满文军更适合。
一,先谈一下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特点。
1.美声唱法的喉位要保持较低的位置而且充分打开,基本是固定喉位。
民族唱法的喉位是可以稍微上下移动的,打开的成度因作品而定。
2.美声唱法的共鸣要求三腔混合共鸣,是平均分配的共鸣状态,胸腔共鸣被充分利用起来,故声音浑厚有力有质度如铁锤铿锵有力。
民族唱法的共鸣此较灵话,虽要求混合共鸣,但比较侧重头腔鼻腔共鸣,位置比较高,故声音明亮清脆,悠扬婉转如流水。
3.美声要求特强气息支持,吸气特别深,声音支点在丹田,技术难度比较大比较正统,人体的发声系统发挥到了极限。
民族唱法也是要求气息支持,但相比美声吸气较浅些,声音支点在横隔膜,技术难度相比美声简单些,方法比较自由些,能充分显示出民族的特色,人体的发声系统没有发挥到极限。
4.美声的口腔和气管的开阔度象个上下的长简状,故美声歌者的嘴巴都是上下伸长,口腔里边也是,口腔开腔度也达到了极限。美声一般不抬笑肌,口腔上下拉。
民族唱法的口腔也是打开的,呈上下扁简状,比较灵活自由。民族一般要求抬起笑肌,故口腔呈扁简状。
5.美声的发音位置的声音是在脑后,故称脑后音,比较厚浊不明亮。
民族的发音位置的声音是个抛物线,在鼻头腔,故而比较明亮通透。
6.美声的吐字讲究平稳到下一个字,吐字靠后,有时好象是吐字含糊不清一样。
民族吐字比较美声靠前,比较通俗靠后一些,只有民族唱法可以用字正腔圆这一词,美声和通俗都不能用这四个字,故民族唱法的歌声比较甜美。
二,通俗唱法,也叫现代唱法,比较自由,是由美声和民族唱法衍生出来的第三代音乐。八十年代后期才慢慢登上舞台!现在己成中国乐坛的主角版了。
通俗唱法虽然比较自由,可它还是承袭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基本钢领,美声唱方若是树根,民族唱法应该是树干,通俗唱法应该是树枝叶了。通俗唱法继承接受民族唱法的技能比较多。
故本人建议:初学歌唱的朋友们,应先练习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基本技术纲领,等你把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基本纲领学的差不多了,再去唱通俗唱法就不在话下了,那就真成”通通俗俗”的唱法了。
附:美声唱方太专业了,初学歌唱的朋友们可以不练习美声唱法,直接从民族唱法练习入门也可以。然后再去唱通俗歌曲,通俗唱法的入门练习法还是练习民族唱法基本技能。
通俗唱法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书版文字的练习方法,它的特点是融入了自由发挥的特点。
气息:躯干站直,胸部放松地挺起,腿不能弯曲,面部肌肉一定要放松,不要有意识去吸入大口气,直接用小腹的动作来数“1",(不是心中数,而是口中念出来)数完后小腹立即回复原状。再收小腹数“2",再回复原状,如此反复地数到“10",或“20"让小腹灵活而有弹性,反复地收腹和还原,使下腹形成自动”换气”。因为在小腹还原时,气息已自动吸入,把吸气练成下意识动作的好处在于“气口”的灵活性,另一好处是无吸气声;数1、2、3、4、5的节奏可由慢而快。
开始阶段下腹肌肉会很“酸",这是正常的。
当快速练气适应之后,可用连续数123或12345或12345678910,再逐步从1--—-10,或1--30;较多可数到50位数。
下腹肌始终处于收缩状态。这是锻炼“保持“的基础。
唱歌
第二步可用音阶来练气。先用三度下行321(咪来哆);再是五度下行54321;甚至八度下行7654321.看下腹肌支持能力而定。下行适应了,可改练上下行三度音阶12321或五度上下行123454321甚至九度上下行1234567i2i7654321,一切量力而行。关键是锻炼收紧小腹的支持余地。练下行音阶时,小腹只需收一下即可,练上下行就要求在上行时加强下腹肌向上“顶”的力量,下行时只需保持可;练八度上行当然需要更大的下腹向上“顶”的力量,总的感觉就好像把自己的重心不断向上提,切记这个练习不是为收腹而收腹,而是为了让胸廓张开,辅助动作是收紧臀部,这种基本功和练舞蹈的基本功完全一致。练音阶时用什么元音为好?较好用Hm,因为Hm要求收缩声带,可为下一步的发声训练做好准备,这是步。
当”换气”的习惯建立之后,必需把训练重点放到张开两肋上去了,也就是在收腹发音的同时,有意识地“撑“开两肋,就如同手风琴的风箱那样拉开,这是呼吸训练中较难练的一个环节,两肋的骨框架比腹肌更有支撑力,光靠小腹支撑的能力时有限的。
完成气息控制的较后一步是鼓上腹,在做这个动作时,必需带动腰围四周的扩张,此时的横膈膜才真正起到了“水闸”的作用。以上三个阶段的气息训练,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的三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三种独立的呼吸方法,因为通俗唱法有层次性,对于像一些音域宽、力度对比度特别大的歌曲,要求强有力的气息控制。但对音域窄,不要求强烈气势的歌曲,就是用呼吸的阶段也足够应用了。
2024-07-30 17:52:29
2024-07-30 17:52:29
2024-07-30 17:52:29
2024-07-30 17:52:29
2024-07-30 17:52:29
Entry Passage
音/吐/明/畅 扬/帆/起/航
音帆艺考微信咨询
艺考微信咨询
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53-55号(城市音乐厅旁)
400-996-5628 (周一至周日, 24小时服务)
400-996-5628(周一至周日, 24小时服务)
yinfanyayun@qq.com
https://www.s1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