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0 16:56:19206次行业资讯
艺考培训中心:C大调就可以表示所有音符为什么要弄这么多调式
艺考培训中心
C大调就可以表示所有音符为什么要弄这么多调式
以下是根据五线谱来谈的。
这是一张降G大调的曲谱,但如果我们用c大调写会发生什么呢?
请看行(太累了所以只改一行,满曲谱的升降号请自行脑补)
倘若真的只有C调会怎么样呢?
作曲家:“嘤嘤嘤臣妾不干了,一份交响乐总谱就要几百页,调性只有C大调,升降都得自己标,一旦要写个降G大调(6个降号)降c大调(7个降号)的曲子得把臣妾累死啊,(经过上图的尝试,表示手画降号真的很累)。而且很容易标错啊!一旦有任何一个音标错曲子的就不对了啊不对了啊!!!“(强迫症发作)
演奏家:”摔,标成这样你叫我怎么看!怎么看!整个谱子都是降号,眼花缭乱的有木有!有木有!这要人怎么演奏啊喂!”
新手作曲家:“我勒个去的,刚刚想模仿”悲怆“写一首悲伤的曲子,但是有一个音全程升降标错了,结果出来了较炫民族风啊!!被导师骂出翔了!丧心病狂!
我是这么觉得的(没人告诉我为什么有调性,纯脑补)
1:省事省钱,方便快捷
真心的,如果想写一首有很多升降号的曲子,一个音一个音标很累,而且容易标错,这时候开头标一个调号很方便,而且没有作曲家会变调频繁到每一小节一变,在这种情况下,调性的存在大大的方便了作曲家
2:阅读体验好
满谱子的升降号要我们这些演奏的人怎么阅读,看着看着就头晕眼花了啊,到时排练的时候集体昏倒就不好了,而且估计报纸还得头版报道;”xx作曲家因为作品中升降号太多,排练该作品的乐团竟在排练时头晕眼花,集体昏倒,在此我们呼吁,为了保护乐手的生命,请作曲家不要给作品太多的升降号。“
3:明确曲子的风格
转:音乐中各调性以及音乐表达的情感的特点。
因为在每个调性之中,音符之间的关系不同,而且就算升降相同,c大调和a小调的起始音不同,主和弦也不同,听起来也不一样。
作曲家也可以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情感来选择相应的调性,而且根据转调原则,转调的时候不会显得突兀而且顺畅,的乐迷也可以根据调性来判断曲子的风格。
4:方便装逼
乐理学到后面能熟练分辨各种调性地时候,只要听一段旋律就能说出调性还有转调是不是感觉很牛~如果没有调性了还怎么装逼呢?
调性的存在是给予作曲家一个完整的模式来创作曲子,这个模式存有着一个框架,就像日本四格漫画一样,有着自己的起承转合,一般来说,只要作品符合这个框架,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太有问题,当然,能把这一套模式玩的很顺的只有真正的了。
我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曲子的开头和结尾一定要在该调的主和弦上,
转调的话只能转关系调
通过转调来传递乐曲的明暗色彩,形成对比等等。
总之调性就是给作曲家定了一个起点,然后指明了终点,至于怎么走,这就是作曲家自己的事了
乐理中的“Texture(织体)”是什么
织体指的是乐曲声部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 织体的纵向组合是和弦,也称和声的纵向组合。众多和弦的横向连接关系称和声的横向运动。和声的加入较大限度的改变了单声部的音响。 (楼主学过点乐器的话应该是知道和弦的吧^^)联想一下毛衣,有紧的,有松的,有平整的,有钩花的。音乐中,看所有乐器的总谱时就可以看出音乐是音响浓厚的还是疏朗透明的。
单声部织体仅有一个单一曲调声部,很多中国古典乐都是,比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
多声部织体举几个例子好了:
(1)乐句重叠,也就是“前句未完后句开始”。如冀中管乐《小放驴》。
(2)对主要曲调进行发展变化,节奏和骨干音是相同的,但是可以形成齐奏的。如江南丝竹《行街》。
(3)一个或多个声部为伴奏,即和声。一般高声部居多。如琴曲《流水》。
华语乐坛为何一张专辑只有一两首歌会流行
先不去纠结“华语乐坛”这一定语,“一张专辑通常只有一两首歌能流行起来”,那是因为:唱片公司的策略就是如此。
唱片时代里,传统观念:一张专辑中有一首歌曲红了话,那就是一张优秀的专辑;如果有两首歌曲跑了出来,那就是一张年度之作;如果有三首甚至更多金曲,这张专辑足以名垂青史。
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你怎么衡量所谓“金曲”?
可《Jay》就不同了,从《可爱女人》到《星晴》到《黑色幽默》到《安静》,首首都很hit哦。
好吧,不绕弯子了:
1,只有粉丝才会对偶像的每一张专辑中的每一首歌如数家珍,路人只是会被动接受流行市场中的金曲。
2,如(早年的)周杰伦、(中后期的)王菲、(现在的)五月天等为数不多的超级巨星因粉丝众多,使得单张专辑中的歌曲“看起来”成为金曲的数量会多些。
3,为什么不整张专辑都用好歌呢,这种天真的想法,抛开所谓“好歌”的界定,即把歌曲的流行程度和其音乐品质脱钩——是的,我已经在知乎强调过一万遍了,出色的音乐品质并不一定能让这首歌曲走红——很多唱片一张下来整体水平都很高,但从专业角度,一定是有几首歌会是较具普遍意义上的流行潜力的,这种较大限度的流行潜力,是其成为金曲的基础。为什么不整张专辑都做流行金曲呢?我只能说,你试试一张专辑连着听《小苹果》《小雪梨》《小李子》《小草莓》《小橘子》是什么感觉?
4,在传统唱片工业时代,一张专辑十首歌,其中有三首会被选为主打歌,主打歌会获得唱片公司匹配的相应推广资源,在专辑未正式发布之前,这三首主打歌会接连曝光,此行为我们称为plug歌。而通常金曲就会在这三首歌中产生。金曲之所以为金曲,也是因为它经过了大量资源投入,大量的曝光。那为什么唱片公司不plug整张专辑的歌?嗯,时间,精力,资源,以及市场接受度,各方面原因,大家自个儿想想就知道了。
5,所以呢,这个问题是可以很理性回答的。同时也可以很感性。从感性角度上来说,你可能认为披头的《Help》里面只有《Yesterday》一首“好歌”“流行起来的歌”(史上被翻唱较多的歌你还想闹怎样?),但在我眼中,我会认为这张专辑里首先有《Help》——列侬认为披头期间和永恒草莓园一样较能代表他的作品;《You've Got to Hide Your Love Away》——列侬被迪伦逼出来的歌;《You're Going to Lose That Girl》——典型的披头风,和声处理如此美妙;《Ticket to Ride》——我擦你不是骗我吗这首歌不是卡朋特的歌啊?
基于普通高校开设艺术类课程的对策建议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员,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充实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一首健康的音乐作品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同时,这些形式的表达与内涵的传递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与鼓舞作用。而作为音乐艺术中较为璀璨的那颗明珠——交响音乐,它不仅集结了音乐艺术所共有的审美特征,而且因其自身所独有的共容性与协作性,更显其传情达意的优秀品质,自古至今,尤为那些音乐家的青睐。
一、了解欣赏交响音乐的四个层次
高校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由浅入深有四种不同的状态与层次。个层次是“听歌词”,通过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产生共鸣。这种层次是比较粗浅的,是音乐作为次要位置的聆听过程,是典型的“先文学,再音乐”。第二个层次是听音乐的旋律线条,是中国学生本能的欣赏方式触动听觉系统,产生情感波动,这也是中国音乐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欣赏音乐的初级阶段。第三个层次是品鉴,这个层次需要学生了解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如和声学、复调学等,也需要了解音乐所处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知识架构,还有就是作曲家的性格、创作风格等问题。后两项是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音乐欣赏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第四个层次是批评,这需要从音乐审美、时代特征去总结作品的精神内涵,总结作品的社会价值与意义,这是欣赏的较高境界。
因此,对广大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特别是交响音乐的赏析,大部分的交响音乐没有歌词或文字性的解释(标题音乐除外),所以对学生要求是比较高的,入门的过程也是比较难的。
二、认识交响乐团的基本构成和音乐“美”的基本定义
高校非专业的学生要想做到品鉴交响音乐,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响音乐基础知识。一是要对交响乐团有个大致的了解,二是要对交响音乐“美”的定义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交响音乐。
交响乐团包括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部分为弦乐器部分,这个部分由高音、中音、低音作为划分标准分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第二部分为管乐器组,其中又分成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两个。木管乐器组由高音、中音、低音作为划分标准分为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也叫巴松、英国管)。铜管乐器组由高音、中音、低音作为划分标准分为小号、长号(也叫拉管)、圆号、低音号。第三部分为打击乐器组,其中又分为乐音打击乐器和噪音打击乐器两种。乐音打击乐器包括定音鼓、木琴、钢片琴、三角铁等。噪音打击乐器分为架子鼓、响板、钹和锣等。
所谓音乐“美”的定义是指音乐审美中的“真”与“善”的结合。这种“规律性”与“目的性”的人的自由活动形式构建了音乐的“美”。其实美感就是由自由的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愉悦。可是,由于音乐的特殊性,使得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音乐审美的“真”与“善”认识一直各持己见,思辩至今。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力克(1825~1904)为了反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新音乐”,在《论音乐的美》一文中提出以理论表述将音乐的美研究的重心集中到音乐本身,他的书中肯定了音乐的形式———乐音的组合与运动有着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与价值。20世纪现代派音乐也正是从汉斯力克的学说中找到了依据。同时,也要注意到汉斯力克否认了乐音运动与情感之间的关联,这是不可取的。在这之后又有很多学者不断探索,寻求音乐与情感二者之间的关联。其中包括德国的美学家哈特曼提出的音乐作品层次论,这是受现象学美学的启发。他把音乐作品分为音乐实体的实在层和作为音乐内含的虚幻层两个层面。他认为实在层是独立于欣赏者而客观存在的,而虚幻层则是和具有艺术感受力的欣赏人的意识相关联。另外,格式塔心理学派则认为,由于事物形体结构和运动自身包含着情感、情绪的表现,艺术本身就是要通过物质材料造成的结构形式,以此唤醒欣赏人身心结构上的情感反应。
三、认识音乐美的四个特征
要想使高校非专业学生做到音乐欣赏的第四个层次———批评层次,需要学生了解音乐美的四个特征,包括音乐美的内在特征、音乐美的情感特征、音乐美的秩序性特征和音乐美的二度创作特征。
(一)音乐美的内在特征。
所谓音乐美的内在特征,主要指的是音乐作为人们听觉感知而存在的声音艺术形式,是指音乐的形式通过暗示、联想和类比得以实现。比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沃尔塔瓦河》用交响乐队的弦乐、管乐等乐器全奏的形式表现了气势磅礴的捷克母亲河的艺术形象。又比如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开头也用乐器齐奏的形式表达邪恶主题的艺术形象,这是反衬善良主题的弱小与无助,这种手法使得音乐形象鲜明、有画面感,也使得音乐虽然不能“看到”或“摸到,但通过联想、想象可以“感知到”音乐情感、情绪的表达。因此如果听觉不灵敏或对音乐语言不熟悉,就不可能进行完满的审美活动。
(二)音乐美的情感特征。
所谓情感性特征,主要是指由于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以此他比其他艺术更加接近情感本身。音乐的基本素材是声音,每个声音是声波线起伏进行的基础,形虽然分散,长短也不相同,但在整体的运行中,表现为连贯的、变化的音响。就音乐本身而言,音乐是动态的、具有情感、情绪表达的时间艺术。当然,它是与人的心理变化相对应的。通过音乐乐器与人声的结合,表现了奔腾气势磅礴的节奏,并能因此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力量,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情绪表述。
(三)音乐美的秩序特征。
所谓音乐美的秩序性特征,主要是强调音乐美是具有数理特性和数据特性的艺术形式。在音乐作品中,律制是与数理息息相关的,包括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纯律等律法都不尽相同。就交响音乐而言,同一时间个个乐器的配合遵循什么样的关系,都能表达不同的情感需求。这些都说明也印证了数理、秩序在音乐美的表达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虽然音乐是流动的,但假如没有合理的安排顺序、合理的使用律制,这都会使听众产生混乱之感,根本就不能称其为音乐。
(四)音乐美的二度创作特性。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人们常见到的是作曲家把音符写在乐谱上,表演者按照乐谱付诸于具体音响,其实,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作曲、演奏、鉴赏这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与改变。一是音乐家通过构思、布局,运用音乐创作的不同方法进行音乐创作,在这其间充分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意图、思想感情,间接地反映了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二是作曲家的创作必须通过表演才能够被鉴赏。在音乐作品演奏中表演者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根据不同的理解得到不同的表达,这也是音乐本身的魅力所在。三是较隐蔽的一个层面。一部作品不同听者会有不尽相同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这和欣赏者的理解力、认知水平息息相关。这一切都表明欣赏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不只是被动的接受音乐家、演奏家的演绎,而是通过聆听不仅完善了欣赏过程的三个环节,而且还可以通过理解、联想、扩展、充实、丰富音乐作品的外延。
四、建立欣赏习惯,营造欣赏氛围
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想真正掌握音乐欣赏的四种层次,还需要做到建立欣赏习惯,营造欣赏氛围。《傅雷家书》中曾说过:“功夫在诗外”,对追求较高欣赏水准的人们而言,在较短的时间里提高欣赏交响音乐的方法无外乎“多听”,形成“听”的习惯,无论是听现场音乐会,还是听CD,看电视转播,都可为自己建立欣赏的习惯,营造欣赏的氛围。另外,大量的阅读人文类书籍和音乐鉴赏类参考书等,都可增进欣赏的理性知识。总之,“观千剑而后识器,闻千曲而后晓声”,只有在交响音乐欣赏过程中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回到感性并指导欣赏,才会领悟其中奥妙,品味其中精神。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2]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版)[M].杨叶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3]钱仁康.音乐欣赏讲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4]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孙继南.中外名曲赏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2
音乐艺考基础知识:何为标题音乐